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青海门源所采的标本)
雄性成鸟:上体除头、颈、翅和尾等黑色、上背棕白色外,余均呈深栗色。下体的颏和喉均黑色,胸棕白,向后转为深栗色。
雌性成鸟:上体的头、颈等橄榄褐色;耳羽亦然,但具棕白色细羽干纹,两翅和尾暗褐色,余部均黄棕色;颏、喉棕黄,喉侧具少许暗褐斑,胸橄榄褐色,腹亦棕黄色,尾下覆羽暗褐具棕黄色羽端斑。
雄性幼鸟(依据四川康定1961年8月26日采到的标本):头、颈黑褐,但较成鸟色淡两翅亦黑色,但三级飞羽羽缘暗栗色,背、腰及尾上覆羽棕黄,均具黑色横斑,尤以背部横斑较宽而明显。下体为棕黄色,并布满以黑色横斑。
雌性幼鸟(依据1961年8月6日采自四川松潘刷金寺的标本):头、颈等橄榄褐、翼上覆羽暗褐,具棕白色斑点;两翅暗褐,但三级飞羽羽缘渲染橄榄褐色;上体余部均呈棕白,并布满暗褐色横斑。下体淡棕黄色,亦布满暗褐色横斑。
量衡度 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101 26l 22 15l 126 36
(85--120) (240—292) (20—24) (136—140) (115--140) (32—40)
♀♀(10) 98 247 22 148 123 37
(75--110) (240—290) (20—25) (138—165) (120—132) (33—39)
雄性成鸟:上体除头、颈、翅和尾等黑色、上背棕白色外,余均呈深栗色。下体的颏和喉均黑色,胸棕白,向后转为深栗色。
雌性成鸟:上体的头、颈等橄榄褐色;耳羽亦然,但具棕白色细羽干纹,两翅和尾暗褐色,余部均黄棕色;颏、喉棕黄,喉侧具少许暗褐斑,胸橄榄褐色,腹亦棕黄色,尾下覆羽暗褐具棕黄色羽端斑。
雄性幼鸟(依据四川康定1961年8月26日采到的标本):头、颈黑褐,但较成鸟色淡两翅亦黑色,但三级飞羽羽缘暗栗色,背、腰及尾上覆羽棕黄,均具黑色横斑,尤以背部横斑较宽而明显。下体为棕黄色,并布满以黑色横斑。
雌性幼鸟(依据1961年8月6日采自四川松潘刷金寺的标本):头、颈等橄榄褐、翼上覆羽暗褐,具棕白色斑点;两翅暗褐,但三级飞羽羽缘渲染橄榄褐色;上体余部均呈棕白,并布满暗褐色横斑。下体淡棕黄色,亦布满暗褐色横斑。
量衡度 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10) 101 26l 22 15l 126 36
(85--120) (240—292) (20—24) (136—140) (115--140) (32—40)
♀♀(10) 98 247 22 148 123 37
(75--110) (240—290) (20—25) (138—165) (120—132) (33—39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两性相异。体形大小似一般鸫类。雄鸟除头、颈以及双翅和尾羽等均黑色外,大都棕白以至栗色。雌鸟除两翅和尾为暗褐色外,余部大都棕黄色。
生物学
生态 在西藏栖息于3 600一4 500米林线以上的杜鹃和柳树灌丛中,冬季下迁至海拔2 100米处。常成群活动,即使在繁殖季节亦然。常贴近地面飞行,开始鼓翅而后滑飞。
此鸟很少鸣叫。遇见异常时,就发出大而刺耳的惊叫声;平时则发出一种柔和的“dug,dug,dug……”声。
食性不详。
营巢于岩石洞中。巢由草根构成,内垫以鸟羽和其他动物的毛。卵(10枚)平均大小为31.5×22.7毫米(Baker,1924)。
此鸟很少鸣叫。遇见异常时,就发出大而刺耳的惊叫声;平时则发出一种柔和的“dug,dug,dug……”声。
食性不详。
营巢于岩石洞中。巢由草根构成,内垫以鸟羽和其他动物的毛。卵(10枚)平均大小为31.5×22.7毫米(Baker,1924)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国内见于西藏东南部察雅、芒康、左贡、东久、昌都地区北部和西南部,甘肃西部天堂寺一带、西部岷山,青海东北部、东部、东南部、南部及柴达木盆地东缘,四川东北部马尔康、若尔盖、松潘、红原、西北部德格、西部理塘、巴塘、康定,云南中甸。